自動駕駛上市公司排名(自動駕駛汽車上市公司龍頭)
今天給各位分享自動駕駛上市公司排名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自動駕駛汽車上市公司龍頭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盤點知名自動駕駛仿真平臺,Waymo、騰訊榜上有名
- 2、安波福楊曉明:幾百家算法企業,算不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環境
- 3、國內自動駕駛芯片有哪些知名品牌?
- 4、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自動駕駛公司
- 5、汽車激光雷達上市公司排名
- 6、自動駕駛概念股龍頭是什么?
盤點知名自動駕駛仿真平臺,Waymo、騰訊榜上有名
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發出這個問題前,首先要知道,自動駕駛汽車想要真正上路,必須經歷多重安全考驗,而路測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據美國蘭德智庫的估算,一套自動駕駛的系統至少需要經過110英里(約170-180億公里)的驗證才能達到量產條件。這就意味著,即便是一支擁有100輛測試車的自動駕駛車隊,以25英里(40公里)每小時的平均時速全天24小時一刻不停歇地測試,也需要花費大約500年的時間。
同時,一臺成熟的自動駕駛汽車還需要在暴雪、暴雨、強太陽光照射等極端條件下靈敏地識別道路上的物體,正確、迅速地做出反應。但在自然環境中,這些極端條件不會經常發生,且很多極端情況都非常危險,在測試中必須要估計到。所以,僅僅依靠實地開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效率低,成本巨大,且不夠全面。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提供完美的虛擬現實路測環境的仿真平臺,就成為了自動駕駛汽車進行道路測試的高性價比選擇。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那些國內外知名的自動駕駛仿真系統是如何進行虛擬道路測試的。
英偉達:Drive?Constellation——基于兩種不同服務器的計算平臺
在可編程圖形處理技術上處于世界領袖地位的英偉達,于去年3月正式宣布上市云自動駕駛仿真平臺Drive?Constellation。
Drive?Constellation使用照片級真實感模擬,基于云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系統,是一款基于兩種不同服務器的計算平臺。第一臺服務器運行?NVIDIA?DRIVE?Sim?軟件,用以模擬如攝像頭、激光雷達和雷達等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DRIVE?Sim軟件可生成照片級逼真的數據流,以創建大量不同的測試環境,例如,它能夠模擬諸如暴雨和暴風雪等不同天氣狀況,一天中不同時間內的光線變化,以及所有不同類型的路面和地形。第二臺服務器則搭載了?NVIDIA?DRIVE?Pegasus?AI?汽車計算平臺,可運行完整的自動駕駛汽車軟件堆棧,并能夠處理如同來自路面行駛汽車上的傳感器的模擬數據。
英偉達Drive?Constellation
騰訊:TAD?Sim——如同大型RPG游戲的仿真平臺
眾所周知,目前很多自動駕駛主流的仿真系統都是根據游戲引擎開發的,而擅長游戲開發和經營的騰訊,也將專業的游戲引擎、工業級車輛動力學模型、虛實一體交通流等技術運用在了自動駕駛模擬仿真平臺TAD?Sim(Tencent?Autonomous?Driving?Simulator)上,這也是騰訊做自動駕駛仿真平臺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TAD?Sim這個無限趨近真實世界的場景里,不僅可以滿足自動駕駛汽車不斷迭代的測試需求,還可以提高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效率。TAD?Sim內置的高精度地圖,可以完成感知、決策、控制算法等實車上全部模塊的閉環仿真驗證,完成不同天氣、光照條件等環境的幾何模擬,以及測試車輛的感知能力、決策能力、和車輛控制仿真。結合采集的交通流數據以及極端交通場景的模擬,TAD?Sim能夠持各種激進駕駛、極端情況的自動駕駛測試,以更高效率、更安全的方式完成在現實世界中無法進行的各項測試。
去年,騰訊與寶馬在自動駕駛領域達成戰略合作,針對中國復雜多變的駕駛場景進行分析處理,助力寶馬研發符合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此外,TAD?Sim還可以為政策制定部門、交通管理部門提供交通調度管理、道路及交通規劃、自動駕駛法規研究等方面的測試,?全方位助力自動駕駛的量產落地。
騰訊TAD?Sim復雜路況仿真
Waymo:Carcraft——將現實變為虛擬的“開拓者”
從最初的“谷歌無人車”到后來的谷歌Waymo,谷歌可以說是自動駕駛研究領域的“老大哥”。前不久,谷歌宣布,?Waymo自主研發的仿真測試軟件Carcraft已模擬了100億英里的道路場景,且支持Waymo車型進行大規模測試。
由于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利用網絡神經與算法進行不斷學習,所以Carcraft設置的各種各樣的道路狀況,可以讓車輛從中學習到更多。Waymo?測試車在路上遇到的許多情況可以直接在模擬器中進行模糊化,同時程序員也可以將多種情況進行疊加,以創造出各種極端情況。Carcraft進行模擬后得到的數據又可以反饋給現實世界的測試車,這樣循環往復,車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對此前還在用“場景回放”進行測試的Waymo來說,Carcraft在自動駕駛研究中扮演著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甚至對于世界的自動駕駛技術而言,Carcraft都意義非凡。
2019年年末,?Waymo?宣布收購英國仿真技術公司Latent?Logic,用于幫助Waymo實現更加貼近現實的仿真技術,更好地進行自動駕駛的預測和規劃。
當前,國內的自動駕駛仿真系統還處于起步階段。即使是國際上仿真模擬技術比較成熟的公司,在中國道路場景的開發與中國駕駛員行為模擬方面仍不夠成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給中國本土研發自動駕駛仿真模擬技術的公司釋放了良好的機會。期待越來越多的像騰訊這樣的本土科技企業加入自動駕駛仿真系統的建設中來,搭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仿真測試環境,助力成熟的無人駕駛技術早日實現。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安波福楊曉明:幾百家算法企業,算不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環境
在2019年Navigant Research發布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排名榜中,安波福出現在了第四名的位置,緊緊排在老生常談的谷歌Waymo、通用Cruise、福特汽車之后。
嚴格來說,這家公司才剛滿2歲。
2017年12月5日,2017年12月5日,德爾福拆分其動力總成業務后,以新的公司名稱——安波福公司(Aptiv PLC)正式亮相,并宣布聚焦于加速推動主動安全、自動駕駛、提升駕乘體驗和互聯服務等領域的商業化進程。
也就是說,傳統汽車零部件商德爾福打算分出相當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自動駕駛所需要的軟件、算法、汽車架構等汽車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
按照官方說法,在公司最初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四五年時間里,一切還算順利:
2015年,安波福完成了橫跨美國大陸的自動駕駛測試,成為全球率先推出自動駕駛商業化項目的公司;
2018年5月,安波福與Lyft公司合作率先推出了自動駕駛商業運營項目,在拉斯維加斯推出了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
截止2019年9月,公司提供了超過7萬人次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獲得了4.95分(滿分5分)的乘客滿意評分。目前已在拉斯維加斯、波士頓、新加坡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開發項目。
順其自然地,安波福逐漸將觸手伸向L4級自動駕駛的研發中。這時團隊發現,要想實現高階自動駕駛及其量產,當下的汽車底層架構已經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了。
于是,安波福公司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分享了自家設計理念,同時也與車云菌探討了未來可行的商業模式及自動駕駛行業前景——
新型供應關系的誕生
Q:請您大概介紹一下安波福新一代底層架構,其目前合作發展到了哪一階段?
楊曉明:目前傳統方式的汽車架構設計已經接近飽和,架構設計必須要走到下一代,革新、改革的局面。
電動車這個方向現在已經證明,特別在中國市場,特斯拉的成功證明了純電動車就是發展方向。全新架構在電動車上的落地或許應用速度更快一些,因為相對簡單一些,沒有傳統燃油汽車動力總成等復雜的動力總成模塊。
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亮相CES 2020現場,已經不再停留在概念的階段。同時,像這種革新性、革命性的理念和產品,并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現在很多理念已經開始在目前新的項目里推進,開始局部應用,包括目前在一些客戶車型中逐步減少模塊,逐步向域控制的方向轉變。
Q:據我所知,很多廠商都在研究域控制器,安波福的產品大概什么時候落地?
楊曉明:我們在今年CES已經展出了全面的產品,包括域控制器、計算控制中心等等,都已經有產品了。下一步就是用在哪個客戶上,我們正在和一些客戶討論,包括傳統整車廠和新勢力造車企業。新技術與既往產品在設計層面會有一些沖突。新技術有一個特點,它的周期比前些年的傳統汽車開發要快很多,所以時間很短。而中國市場也有個特點,本土企業接受新技術、新概念很快,一旦動起來就會很快。
Q:當這個架構量產推行以后,其對芯片及算力的改裝會提出哪些要求?
楊曉明:對芯片要求更高,但是芯片目前成本不是問題,因為技術發展非???,最主要是體系問題。安波福的操控體系是在開放的架構上做,避免了將來沒有統一標準帶來的困難。所以芯片肯定是在升級,芯片的功能要比以前用的ECU的芯片快得多,大得多,但最主要的是一個開放的運營體系,OS系統。
就當下熱議的自動駕駛方案而言,現在有兩個大的方向在討論,其一是把所有的計算能力放在各個傳感器和攝像頭上,目前有很多車型應用是這樣做的。但是會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萬一設備出問題,維修成本就很大。以傳感器為例,現在每個傳感器都帶芯片,傳感器受到碰撞維修成本很高。
而另一個方向是傳感器融合的路線,把處理和信息都送到中央區域塊和計算中心處理。目前看來這有可能是比較可行的方向,但是仍舊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
Q:國內外電子電氣架構系統有何區別是否存在差異?中國的架構是不是也需要適應本地化標準呢?
楊曉明:電子電氣架構不存在地域之分,但中國肯定有它的特殊性。從架構角度考慮,我們不覺得架構方面有大的差別,可能在法律法規的要求層面,各個國家會存在微小的差別。
記者:很多車企進行電子電氣架構演變的邏輯是希望向軟件層面轉型,對于安波福而言,如何平衡供應商和主機廠之間的矛盾?
楊曉明:這不是矛盾,而是新的模式,及其帶來的產業鏈改革。在新產業鏈的組建過程中,大家必須快速定義,自己到底是在產業鏈的哪一端,這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安波福是一個系統供應商,我們很多優勢在硬件、軟件的計算,ECU的很多程序也是我們做的,同時我們也在做軟件。
最終OEM軟件的用途會和我們不一樣,因為我們是控制車,他們的軟件則更多集中在終端客戶的需求:車主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應用?他們要把終端客戶的體驗和客戶需求的軟件做得非常好,而軟件方面帶來的利潤不可想象。
自動駕駛未來商業模式
Q:目前安波福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運營情況如何?
楊曉明:我們在拉斯維加斯有75輛在運行,完完全全是每一天都在運行,乘客可以通過打車軟件叫到安波福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所以是完全商業化運行,不是一個演示,我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
最近運營的范圍還擴展到機場,這對自動駕駛共享汽車運營有非常大的意義,因為以前機場并不是做不了,而是安檢對自動駕駛有很多的擔心,整個審批過程比較長。 截至去年底已經有7萬次乘駕,增長的速度非??熳詣玉{駛的表現也非常順暢、安全,十個有九個乘客表示會再次選乘我們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前幾年業界一直在討論,自動駕駛的業務模式到底如何拓展。如今國內也面臨同樣的情況,你不能永遠依靠政府,靠政府資助,這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于是我們選擇跟Lyft合作,希望探索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國內有很多可應用的場景,比國外還要容易。
現在從業者一窩蜂的研究算法,研究AI,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個成功的業務模式,主機廠應該起什么作用,系統供應商應該起什么作用,軟件供應商應該起什么作用。
其次,我們一直在呼吁,政府的法律法規必須跟上,法律法規層面要有所側重。我感覺國內政府很多時候處于被動的反應模式,往往被逼得沒有辦法了,才出臺一個特殊的辦法,批一塊地,開一片地區。像拉斯維加斯則有定項法律支持,州政府的法律顧問定期跟企業碰面開會,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自動駕駛公司都有碰面會,去討論將來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目前法律層面搞不清楚的問題,在立法和法律法規上如何進行配套,這一點值得國內學習。否則,純粹幾十家、幾百家搞算法,永遠算不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環境。
Q:在與Lyft和現代汽車的自動駕駛合作中,安波福探索出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楊曉明:這是兩種不同的合作,與Lyft是自動駕駛商業落地的合作,在共享出行平臺上推出自動駕駛。共享出行在未來移動出行業務中占據很大比重,同時,如果達到完全自動駕駛,車輛如何利用閑置期,都在探索的過程中。
一開始我們比較擔心,對于自動駕駛,乘客會怎么看,我們的技術是不是能夠給乘客帶來好的體驗,乘客愿不愿意乘坐一輛由機器控制的車子。如今我們得到了答案,93%客戶認為沒有問題,而且乘客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在市場模式及未來客戶趨勢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多經驗,當然還有一些技術上的數據積累,那是無價的。比如在拉斯維加斯,我們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可以跑到機場,可以跑到任何一個賓館,期間積累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的數據,機器每天都在學習,車子跑得也越來越好,這是技術上的心得。
而與現代汽車則是完全不同的合作方式,我們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自動駕駛。在產業鏈發展變化的同時,OEM和我們的角色都在發生變化,跟現代汽車的合作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實現自動駕駛等未來出行的目標方向上,一個系統供應商和OEM如何展開合作?除了現在共同出資的合作外,自動駕駛到底用誰的平臺測試,也是非常重要的?,F代汽車有整車平臺,如果測試新的電子電氣架構,現代就站在非常有利的地位,可以像一張白紙一樣為我們創造未來需要的平臺。
與現代的合作剛剛開始,雙方也在摸索TIER 1和OEM在自動駕駛層面的合作模式,在新的市場、新的業務領域中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到時候誰做什么,而且是要雙方互利,并在未來出行市場占領一定地位。這會給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合作經驗。
行業并非持續遇冷
Q:如今車市環境整體向下,而車企一方面需要壓縮成本,一方面又要投入大量資金鉆研尚未落地的前瞻技術。您認為在這二者之間應該如何尋找平衡?
楊曉明:中國車市是比較特殊的情況,過去的幾十年一直在增長,然而國外已經經歷過多輪周期性的過程,大家都能看到要想實現長期穩定增長是不太現實的。
因此很多國外企業,包括我們,在2017年底,我們放棄了德爾福品牌,專注智能網聯、主動安全等汽車的大腦及神經系統,因為我們已經預見到幾年后市場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前年我們做業務計劃的時候,就明確知道中國車市近3000萬輛的市場總量是無法持續的,于是開始考慮在市場出現波動的情況下,如何繼續保證對創新技術長期的7%的投資。
一旦有了前瞻性的規劃,就能明確如何整合、如何投資。隨后公司把傳統燃油汽車的動力總成獨立上市,換取一大筆現金支撐如今我們做的事,這都是轉型的辦法。我們不能一味靠市場總量向前走,你必須得知道未來市場中你想站在哪個位置,比如說安波福,就在持續強調“安全、綠色、互聯”,圍繞公司戰略方向做投資并購整合。
Q:過去的2019年中,國內都在說自動駕駛寒冬,您對這個說法有沒有不一樣的感受?
楊曉明:雖然中國汽車市場是有一點寒冬的味道,但是也是按產品分的,比如2018、2019年兩年車市總量下降的時候,主動安全系統的銷量卻大幅增長,有的數字增長了30%,所以我們沒有感覺到自動駕駛受市場的波動,而且我覺得這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行業。
前幾年大家都是在演示車能不能跑起來,今年我參觀CES有一個深深的感觸是,大家已經開始在解決更深一步的技術問題,包括今年展示的很多算法,激光雷達的展示重點也從技術的先進性,變成了成本等實際落地問題。而有的企業也可能支撐不住了,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在方興未艾行業里肯定有很多的組合和整合發生,但不會一會熱一會冷。媒體朋友們可能覺得這個東西比較吸引人,就熱炒一下,不吸引人就不再報道了,對企業來說我們不會這樣。
Q:您認為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業公司還有生存空間嗎?他們未來如何與TIER1進行協同?
楊曉明:生存空間肯定有。因為這個市場會變得越來越大,就像中國汽車市場前些年在以兩位數的速度發展時,全世界都沒有看到過某一個市場能夠容納幾百家造車企業,那些能夠做自己發明創造的公司肯定是有前途的。當然他們必須得在業務模式上找到一個落地的辦法,在這個產業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才能提供價值,才能持續生存。
那些能夠有不停的發明創造公司,同時能夠很快在業務模式上定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而且這些初創公司我們接觸過很多,也已經有一些明確的合作目標。隨著下一代智能汽車架構將把汽車變為一個開放的平臺,也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國內自動駕駛芯片有哪些知名品牌?
智能芯片公司知名品牌有:1.紫光國微,紫光國微是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企業, 是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上市公司之一。 公司以智慧芯片為核心,聚焦數字安全、智能計算、功率與電源管理、高可靠集成電路等業務,是領先的芯片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產品廣泛應用于金融、電信、政務、汽車、工業互聯、物聯網等領域。
2.中科創達,中科創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智能操作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自2008年創立以來,公司致力于提供卓越的智能操作系統產品、技術及解決方案,立足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聚焦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助力并加速智能手機、智能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行業等領域的產品化與技術創新。
3.歐比特,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嵌入式SoC芯片及系統集成供應商,主要從事: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類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和系統集成類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技術產品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業控制等領域。歐比特堅持技術產品的高可靠、高性能、小型化和國產化的發展思路,致力于研制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嵌入式控制核心技術產品。
4.銀江股份,銀江股份積極響應“人工智能”國家戰略部署,致力于城市大腦建設運營和服務;公司以“推動城市進步,保障百姓安康”為己任,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的行業應用,為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打造跨領域、跨區域的城市大腦數據資源交換和共享平臺。
5.潤和軟件,潤和軟件主營業務是向國內外客戶提供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公司聚焦“金融科技”、“智能物聯”和“智慧能源”三大業務領域,依托從芯片、硬件、操作系統到應用軟件的軟硬件一體化產品與解決方案能力,以及涵蓋需求、開發、測試、運維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
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自動駕駛公司
到2045年左右,一半的新車有望實現自動駕駛。以下是按資金,估值和公司類型分類的所有主要自動駕駛汽車公司的列表。事實上,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在過去兩年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在進入市場參與者之前,最好先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預期結果。幸運的是,美國維多利亞州交通政策研究所最近發布了關于自動駕駛汽車實施速度的2020年預測(見下圖)。從2018年版開始的主要變化是,直到一半的新車將自動駕駛之前,它需要到2045年(而不是2030年)。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對實現自動駕駛汽車所需的球場數字的“普遍看法”已大大增加。最初估計為“幾億”,但很快被“幾百億”所取代。信息報》(The Information)2020年5月的最新估計是,最大的30家公司合計投資了160億美元,但最終的突破將需要500億美元。然而,即使投資看起來巨大,估計的未來市場規模8萬億美元也值得嘗試。
一些參與者是在其他市場(汽車制造,技術,乘車等)上公開上市的公司,而另一些則是嚴格專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私人投資公司。
自動駕駛汽車公司(按資金額排序):
乘車公司:
硅谷的滴滴出行自動駕駛汽車實驗室于8/2019宣布,它將于2020年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以及2021年開始在其他全球市場提供免費駕駛無人駕駛汽車服務,并在該市場擁有60%的所有權。與大眾汽車在上海的合資企業。
Uber 無人駕駛部門在2019年的IPO中估值為70億美元。目標是到2022年為沃爾沃汽車提供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因為駕駛員占公司每英里成本的80%。
美國汽車制造商:
歐洲汽車制造商:
日本汽車制造商:
中國汽車制造商:
其他汽車制造商:
技術MAGA:
其他技術巨頭:
汽車一級技術供應商:
截至2020年2月26日,DMV已向以下實體頒發了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許可證(包括駕駛員):
汽車激光雷達上市公司排名
激光雷達上市公司有以下幾個:
1、中海達:北斗+精準位置應用解決方案所涉及的衛星導航、光電、海洋聲吶、激光雷達、UWB超寬帶、高精度慣導等技術和產品在軍方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
2、萬集科技:從2015年開始開發多線車載激光雷達,已形成了非常好的技術積累,有著較為穩定和較強實力的研發團隊,同時布局了未來的激光雷達技術路線。
3、永新光學:在高性能車載鏡片加工、自動駕駛激光雷達鏡頭制造方面具有較好的技術競爭力,已實現相關產品的批量或小批量制造銷售。
4、巨星科技:在2019年年報中提到,未來公司將全力發展激光測量領域,包括進一步研發完善激光測量產品線,加大整合國內外激光測量產品產能,打造全球最大的激光測量產品生產制造基地;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手段,完善激光雷達及傳感器融合,加速激光雷達產品的市場推廣和客戶認知。
拓展資料:3D激光雷達具有測距精度高,方向性強,響應快,不受地面雜波影響等優勢,被視為現階段實現無人駕駛最有效的路徑。由于最初多用于軍工領域,激光雷達并不被人所了解。
在谷歌無人駕駛應用世界領先激光雷達公司Velodyne的64線激光雷達產品后,激光雷達一戰成名,成為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之一,針對激光雷達的整個市場也被資本所挖掘。
有消息稱,百度已與VelodyneLiDAR(Velodyne剛成立的激光雷達公司)達成投資意向,而在2017年11月16日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表示,預計2018年7月,百度與金龍客車合作生產的無人駕駛小巴車將實現量產。
此外,百度也與江淮、北汽等合作伙伴聯合推出更多款車型的無人駕駛汽車。據推測,百度投資VelodyneLiDAR的首要目的,是服務于自動駕駛量產。
權威分析機構IHSMarkit在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會達到2100萬輛,按照單臺無人駕駛汽車需配備4個16線3D激光雷達(單價5000美元,系統全套2.5萬美元)來計算,到時激光雷達市場空間將超百億美元。
自動駕駛概念股龍頭是什么?
1、華陽集團
華陽現擁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10余家,在香港等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是中國大型汽車電裝企業之一,全球最大的激光頭和各類機芯生產制造基地之一;
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影音產品制造商之一。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開發中心——華陽工業研究院,并與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及國際知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技術合作關系。
2、中威電子
高速發展中的中威電子擁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儲備與不斷創新的研發能力,多年來已為行業客戶提供攝像機/智能球機、視頻綜合管理平臺、高清光端機、視頻編解碼器、網絡存儲、網絡硬盤錄像機、報警/對講、大屏顯示等多樣化產品系列。
中威電子產品已廣泛運用于高速公路、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公安、金融、水利、石油、電力、軍隊、煤礦、廣播電視等眾多領域,2016年杭州G20峰會中,公司為會議提供“最強大腦”保障G20的順利召開。
3、數源科技
公司是一家以數字電子信息、通信產品為主業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于1999年5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主要經營高清液晶電視、數字電視機頂盒、信息軟件、物聯網、車聯網、新能源、房地產、軟件園區建設等產業產品和業務。
4、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總部位于南京市新城科技園,越博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研發及產業化,注冊資本5886萬人民幣,總資產超過10億元。2019年7月,榮獲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
5、浙江世寶
浙江世寶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汽車轉向系統整車配套商。公司H股自2006年5月16日在聯交所創業板(「創業板」)上市,之后于2011年3月9日轉至聯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號為1057.HK。公司A股自2012年11月2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份代號為002703。
參考資料來源:世寶股份-企業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數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介紹
參考資料來源:中威電子-公司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陽集團
關于自動駕駛上市公司排名和自動駕駛汽車上市公司龍頭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