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自動駕駛招聘上海(華為 自動駕駛 招聘)
今天給各位分享華為自動駕駛招聘上海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華為 自動駕駛 招聘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請問上海華為公司的工作地點
- 2、華為在上海的部門到底是做什么的。。我馬上要去實習,想先了解下都需要準備些什么。
- 3、華為自動駕駛首秀,狂到diss潛在客戶
- 4、華為搞IDM現實嗎?
- 5、上海華為數字能源招聘offer一般多久釋放
- 6、華為上海研發基地,占地2400畝,預計提供1.5萬就業機會
請問上海華為公司的工作地點
上海華為
上海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建路76號由由國際廣場12樓
郵編:200040
電話:021-50941818
上海 金茂大廈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88號金茂大廈
郵編:200121
電話:021-50991818
傳真:021-50992502
華為在上海的部門到底是做什么的。。我馬上要去實習,想先了解下都需要準備些什么。
華為在上海主要做無線,其他部門也有,包括終端通信。主要從事通信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面向通信網絡建設與運營服務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網絡解決方案。
主研究開發的產品領域涉及有線通信、無線通信、數據通信三大領域。產品的關鍵部件均采用自行設計的集成電路芯片,在超大規模、深亞微米設計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華為上班需要調整好上班的心態,只要你認真努力,可以學到很多技術和東西。華為的同事都很好相處,同事之間也很有愛,技術牛人也很多,真的不錯。
擴展資料:
早在1999年,華為就已經在俄羅斯設立了數學研究所,吸引頂尖的俄羅斯數學家來參與華為的基礎性研發。
進入21世紀后,華為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吸引人才的力度進一步增大:設置在德國慕尼黑的研究所已擁有將近400名專家,研發團隊本地化率近80%。
從2001年開始,華為加快了國際化研發布局的推進速度。美國是CDMA、數據通信和云計算的發源地,華為便在硅谷和達拉斯設立了兩個研究所。
歐洲是3G的發源地,愛立信是3G技術的領導者,為此華為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設立了3G技術研究所。俄羅斯在無線射頻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華為便在莫斯科建立了以射頻技術開發為重點的研究所。
華為在德國、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達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羅爾、俄羅斯莫斯科、日本、加拿大、土耳其。
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杭州、重慶、武漢等地設立了16個研究所。2015年, 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79000名, 占公司總人數45%。
2012實驗室的主要研究的方向有新一代通信、云計算、音頻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主要面向的是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
“2012實驗室”旗下有很多以世界知名科學家或數學家命名的神秘實驗室,包括香農實驗室,高斯實驗室、謝爾德實驗室、歐拉實驗室、圖靈實驗室等。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要圍繞人工智能展開研究,設立于香港科學園,實驗室主任由香港當地大學教授出任,并聘用了全球各地區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2014年2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201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與歐盟及產業界各方共同推動5GPPP Association(5G公私合作聯盟)正式成立。
2015年1月20日,華為在西安宣布,網絡功能虛擬化開放實驗室(NFV Open Lab)正式建成,首期投資超500萬美元。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華為加入了300多個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 擔任超過280個重要職位, 在IEEE- SA、ETSI、WFA、TMF、OpenStack、Linaro、OASIS和CCSA等組織擔任董事會成員。
2014年提交標準提案超過4800篇,2015年提交提案超過5400 篇,累計提交提案43000余篇。
2016年5月,新設立迪拜研究中心(滿足中東和北非地區業務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研究開發
華為自動駕駛首秀,狂到diss潛在客戶
狂:
上海市區開放道路不同場景連續自動駕駛。
很狂:
狂到直接diss潛在客戶:
所以是誰可以這么狂?
剛剛完成自動駕駛首秀的 華為 。
在上海車展前夕,華為先用北汽旗下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量產車型試乘試駕展現能力,其后華為智能汽BU ADS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 蘇箐 ,給出了上述回答和評價,句句都是炮彈。
但問題是,如此霸氣外露背后,究竟是不鳴則已的底氣?還是一瓶不搖半瓶搖的無知者無畏?
先從試乘體驗視頻圍觀一二。
我們就以 42號車庫 的B站視頻為例——由兩段一鏡到底的視頻組成,也展現了華為自動駕駛在不同場景的直觀表現。
先看體現 基本能力 的場景。
識別 :車道線識別、行人識別、車輛識別,以及紅綠燈識別。
表現都不錯。
而且比較有中國路況特點的 外賣二輪 , 車道占用 等情況,也都順利應對。
其次是 復雜交匯 場景。
比如 開放十字路口的無保護左轉 。
相對直道向前,無保護左轉涉及到對向來車的識別、交互,以及意圖判斷。
在42號車庫的實測視頻里,華為系統在識別到所有直行車完成后,方才完成左轉。
這是最穩妥的方式,基于規則或系統智能決策都有可能,不太能看得出能力水平。
最后最具挑戰的場景是 二輪外賣摩托 高頻出沒,而且車道被各種車輛臨時占用,無法依照車道線等規則駕駛,需要“見機行事”。
這個場景中的華為自動駕駛系統,表現令人驚訝,并且在幾次 潛在接管 反饋后,依然在沒人接管情況下,完成了連續自動駕駛。
不得不說,作為華為自動駕駛的首次出場,在這樣的場景下有這樣的表現,確實堪稱不俗,未來可期。
但當真也到了“首戰即獨孤求敗”的程度嗎?
或許也沒有。
還是同樣的視頻路測中,反饋出這么幾個方面。
因為借助的是42號車庫的2段一鏡到底視頻,所以或許也有偏差之處,不能直接以明顯短板計,權當存疑。
首先還是 識別 。
一路參照 汽車 的中控大屏顯示,對移動行人、車輛和二輪外賣摩托的識別,都相對精準。
但有相對靜止的 異型車輛 ,不知是沒有能識別,還是識別了不在UI端顯示,這就留下了疑問,比如這里:
在自動駕駛長尾場景中,異型車是比較難搞的變量,如果系統不能識別,在中國不少城鄉結合路況上就可能有隱患。
其次是 無保護左轉 。
這次視頻里有兩次關鍵的無保護左轉,兩次情況略微不同。
第一次無前車可跟,華為自動駕駛系統選擇了等到所有直行車通行后,再完成左轉,比較穩妥。
第二次則有前車可跟,華為前車沒有等直行車輛,跟前車完成左轉。
所以疑問在于,是系統對于不同場景采取了不同的決策,還是更多規則驅動所致?
畢竟在第一次無前車的左轉中,略過于保守。
另外在這次左轉中,還有一個明顯的急剎…時速瞬間從10KM剎停。
而恰好本次試駕視頻中,更多時候又場景相對簡單,不能從更多次場景決策中獲得反饋。
當然,憑借 外賣二輪摩托 那個場景,華為的自動駕駛水平就毫無疑問可以比肩行業內第一梯隊公司了。
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華為這次首秀背后的 大力出奇跡 。
傳感方案上,3個96線激光雷達、13個攝像頭、6個毫米波雷達…
算得上豪華配置,現在RoboTaxi技術流公司,應該也鮮有出其右者。
算力方面,華為更是至剛至猛,集成的ECU可支持 400TOPS / 800TOPS 兩檔算力。
相比起來,特斯拉FSD的算力是 144TOPS ,大疆車載剛亮相的方案,標配20TOPS,最高可擴展也不過 100TOPS 。
如果單看算力,肯定是越強越厲害。
但具體到自動駕駛領域,如果相同能力下,用更少的算力就能解決相同的問題,那背后的數據處理模型的優秀程度,不言自明。
傳感器也是如此,在純視覺或激光雷達傳感器冗余兩條路線分隔之后,激光雷達的使用,在達成RoboTaxi所需的安全、連續和順滑等目的為前提之下,線束越少,個數越少,往往也能代表能力和實力進階的程度。
然而林林總總之余,華為方案之所以如此 壕 ,自然也是家底厚,在芯片算力和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方面,可以做到低成本量產……
硬件堆料,本質也是一種硬核能力,畢竟軟件和算法的迭代,相對會更考驗功力得多。
而最終交付客戶而言,要的也是一個產品化結果,可以解決問題就行。
北汽阿爾法S(華為HI版)售價也已經發布,25萬元起,最高配置款43萬。
這樣的硬件和成本,算上華為快充等等加持,也可見華為把自動駕駛所需硬件的成本,降低到了一個怎樣的門檻。
華為布局自動駕駛,雖然明確官宣比較晚,但也是從2016年起就在起心動念,開始集結資源和人力。
然后在一眾 造車 的呼聲中,為了更大的市場化效益,服務更多的客戶,做出了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的Tier 1戰略角色選擇。
而包含激光雷達、芯片算力等方面的實力,也讓這個新角色的未來令人期待。
更何況,華為本身就是 客戶第一 和 客戶服務 知名的公司,To B的基因深入骨髓。
但這次自動駕駛首秀之后,倒狂得出乎意料之外。
華為智能汽BU ADS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 蘇箐 ,在回答RoboTaxi問題時,竟然給出了 “現階段做RoboTaxi的企業都得完蛋” 這樣的評價。
或許出于個人,但也真真切切傷到了 潛在客戶 的心。
一位有RoboTaxi業務的自動駕駛創業者表示,之前還期待過華為的激光雷達和芯片,有潛在的合作可能性……然而蘇總如此豪言之后,我們又怎么好意思舔著臉“向死而生”?
這不是孤例,不少有RoboTaxi業務的自動駕駛公司,都覺得狂得有些過頭。
但也有其他的可能,因為這位代表華為自動駕駛表態的發言人,并非AI領域出身,對關鍵性自動駕駛技術了解有限。
而且之前更多在華為終端,習慣了手機圈面向消費者造勢放話的環境……
是時候,重新適應華為的To B文化和客戶價值信條了。
參考鏈接:42號車庫
— 完 —
華為搞IDM現實嗎?
據說華為當前有這種想法,自己小規模的搞IDM,自己建立一整套生產體系來應對當前的芯片困局,但是這種難度是相當大的,未來能實現的可能性相當小。
首先是資金投入問題: 自己建設一整套的生產線首先就是得投入大量資金。華為每年也就幾百億利潤,以2019年為例是627億凈利潤,折合下近90億美元而言,這筆資金看上去挺多,但如果真要砸到IDM的建設上,就非常杯水車薪了。
芯片制造端各種設備,掌握代工技術,包括芯片設計使用的EDA軟件,這投資沒上千億是搞不定,即便是小規模的IDM也得幾百億的資金,這對華為來說就是一種負擔了。
華為自身還有其他業務線,尤其是通信領域是自己 的根基,不可能將所有資金都投入到IDM建設上,否則就可能影響自己的主業。但如果沒有大量資金的投入,IDM的建設又將是一件漫長又遙遙無期的事情,短期也是出來成果的。
其次是人才問題: IDM建設光有錢還不行,還得有人,國內這塊總的人并不算多,有傳言華為正在接觸了解國內這塊的人員儲備情況。
目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人員其實還是挺欠缺的,這幾年互聯網高速發展引發了很多人才流向互聯網,導致其他一些領域的人員流失很嚴重,實體制造業由于薪資相對偏低都引發“勸退”潮流,半導體相關不少人也都跑向了互聯網。
所以,大家別看我國互聯網很發達,但其實這并非好事情,一是這種發達很虛幻,只是應用層面上的發達,核心技術一旦被掐斷立馬嗝屁,二是導致了不少其他領域人才的流失,影響長遠發展。
整個行業發展不足的問題: 現有我國整體IDM建設也是很欠缺,很多核心領域技術都沒有或者落后。28nm節點光刻機按規劃是今年下線,如真能實現到量產還得1~2年,而EVU光刻機的研究規劃節點是到2030年;代工技術中芯也只掌握了14nm,真正的7nm制程要等到N+2技術,這至少又得2-3年時間實現。
如果讓華為自己建設IDM,光刻機這塊最多也就等國產28nm節點的設備,不可能自己去研發,目前這設備差不多就是在以舉國之力研發,單靠華為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代工這塊華為倒是可以自己搞,我覺得會比中芯的進展更快。
剩下還有EDA這類芯片設計軟件,這又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了,你要讓華為這樣一個硬件為主的廠商建設怕是懸。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綜合來說,華為真要自己建設IDM難度是相當大,本身國內基礎薄弱,再讓華為自己從零開始建設,這困難絕不是我們外人能想象的。當然,現有小道消息也的確傳出華為要自建IDM,至少目前是在了解這塊。我想華為是真有類似的想法,但是否真要建設實施怕是還很難說。
這個愿望其實并不美好,華為也不會這樣做。
要說透這個問題,首先基本概念還是要講一講的。
芯片企業的兩種模式
所以,要想IDM,真的沒有那么容易。 但僅僅因為困難,就讓華為放棄IDM嗎?遠遠不是,再看第二個原因:
砸錢、砸人、砸時間,看運氣,芯片制造就是這么費
費錢。
先說芯片設計,沒個幾億美元打底,咱就別說在設計芯片。拿小米2017年澎湃的例子,澎湃S1的表示并不盡如人意,S2更是至今仍未亮相。碰壁之后,雷布斯感慨道:“ 芯片行業10億起步,10年結果 ”。小米在開發澎湃1芯片時,用的也是高薪挖人,甚至有些技術數據也可以用錢來買,但10億元花出去后,而得到的卻是28納米落后的芯片制程。
這還只是芯片設計行業。而芯片制造行業,更是恐怖。你看看臺積電每年的研發投入,2019年研發投入30億美元,占當年營收的18%,這僅僅是芯片制造工藝改進上的費用投入。英特爾更是恐怖,達到了134億美元,超過了華為2019年所有研發投入的總和。即便這樣,英特爾也沒能使自己的10nm制程改進到7nm,因為芯片的制造,不光要砸錢,要有高精尖人才,還要消耗時間,最讓人惱火的還要看人品、拼運氣……
簡單的說,芯片制造就是砸錢、砸人、砸時間,看運氣。但這并不是讓華為放棄IDM的根本原因。
前方驚現國家隊,民族芯片產業鏈崛起在即
其實我理解題主的意思,真正渴望解決的是美國“卡脖子”的問題,而不是把“建立我國完全自主的芯片產業鏈”這一重任完全交給華為。事實上,再有幾個華為,它也承擔不起這個重擔。事實上,在芯片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上,國家早已有了布局:
說到這里,大家一定很有興趣看看“02專項”的到底是什么,擦亮眼睛(看不清自己百度啊^-^):
有沒有熱淚盈眶的感腳,是不是突然發現,我們的國家,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早在十多年前的2006年,就已經為民族芯片產業鏈的構建而精心布局了。
有些人不服氣,專項是建立了,那成果呢?
雖然多數還與全球最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們一直在努力,特別是2018年“中興事件”之后,上至國家、下至產業資本,紛紛清醒的認識到芯片產業鏈自主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泊來主義”銷聲匿跡,短短三年時間里,我國芯片產業相關企業簡直可以說卯足了干勁,天天新氣象。
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A股市場上剛剛崛起的芯片巨頭:中芯國際。兩個月前,中芯國際的市值還在千億徘徊,而今天,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市值直接突破了6000億。Why?
簡單來說,中芯國際是上面的“02專項”的最終成果(不確切,因為中芯國際目前的產品線,用的是包含美國技術在內的國際技術)。更確切的說法是:中芯國際是國家“02專項”最權威、高效的驗收機構,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閉環完整起著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用?!?2專項”的任何最新成果,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提升中芯國際芯片制造能力,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芯片制造水平的提升。目前中芯國際與全球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廠商臺積電的差距,大致在3-4年的水平。
而中芯國際背后的這條眾多企業、高校構建起來的民族芯片產業鏈,正在為自已、為華為、為祖國、為我們所有人負重前行。在當前這種大環境下,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國芯片制造定能追上國際最先進水平。
總的來說,華為已經足夠出色了,我們不該把過重的擔子壓在它一個企業肩上。在芯片領域,應該并且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民族企業沖向了最前線。
加油,中國!加油,中國芯!
一切沒有不可能的事情,現在 科技 技術那么發達,搞這類研發的肯定會有考慮到今天的那樣局面。華為有研發能力,再加上國內的 科技 公司很多,如果愿意一起合作共渡難關搞出來不是不可能,只是路會很長。他們那些國家的設備研發不也是白手起家嗎。遇到事情要相信自己才有能力去克服困難。
IDM是指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整合設備生產模式,是芯片領域的一種設計生產模式,這種模式白話說就是啥都自己做,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到測試,一家公司覆蓋整個產業鏈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對公司實力的要求非常高,全球也只有有數的幾家公司有這樣的實力,如英特爾、三星,德州儀器等超大型公司。
業內知名人士爆出華為打造IDM模式,正在與華虹半導體和中芯國際合作,隨后華為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的消息傳開,再是華為在16年的光刻技術的專利被挖出來,現在,上海微電子又在倒苦水,認為華為最近挖人頻繁,華為搞到了上海幾家半導體設備商的員工通訊錄,除了總經理級別,基本都接到了電話,有些人甚至是直接放下手頭的工作就走了,上海微電的02項目都沒法完成,老總為此還鬧到了工信部。
芯片設計EDA軟件美國三家公司占了大部分份額,ASML公司的光刻機比上海微電子先進了兩代,臺積電已經研發5納米,中芯國際才14納米。這種情況下,華為搞IDM現實嗎?
我的回答是:現實,雖然挑戰性很大,但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
在EDA軟件包領域,不管是和國內華大九天等軟件公司合作還是自己弄,以華為的軟件研發實力,一年就搞的出來,經過2-3年的應用迭代,軟件將非常成熟。
在光刻機領域,雖然光刻機有40萬零件,但國內技術或工藝精度上還沒突破的零件估計也就幾百個,核心的光學鏡頭、極紫外激光源、雙工件臺,技術攻關可以突破,而且,光刻機的原理早已突破,瓶頸在于零部件的工藝精度,解決工藝問題是華為強項?,F在上海微電子已突破了28納米光刻機,華為挖了很多光刻機方面的工程師,即直接可以28納米起步。
1、資金方面:華為有1400億現金儲備,如果這兩年暫不分紅,華為現金儲備可輕易達到2000~3000億,投入1000億,資金方面不是問題。
2、人才方面:華為的軟件實力非常強,材料專家是世界級的,光學領域可以挖德國日本專家,光刻機方面已經挖了上海微電子很多人,加上華為強大的IPD研發流程,所以工藝上快速突破是有可能的。
3、市場方面:根本不用愁。
華為有強大的IPD研發流程,有CMM軟件成熟度評估體系,所以一旦正式立項,一年內應該可以開發出28納米光刻機,兩年內可以達到7-14納米,3年內可以達到5納米水平,5年內可以追平ASML,和中芯國際一起追平臺積電。
一旦華為在EDA軟件、光刻機、芯片上追平美國、ASML、臺積電,則中國的芯片產業將碾壓美國,中國將從芯片進口國變成出口國,美國的EDA軟件公司走下坡路,高通英特爾會倒閉,臺積電也很快頂不住。。
美國對我國的軟件、芯片封殺徹底失敗,華為IDM對于中國 科技 界的意義就像當年的兩彈一星。
華為也從此將成為一個全能型選手:
1、通信設備pk愛立信諾基亞
2、企業業務pk思科
3、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pk蘋果三星惠普戴爾
4、鴻蒙系統pk谷歌
5、 汽車 自動駕駛系統pk谷歌
6、EDA軟件光刻機芯片pk美國三家EDA軟件公司高通英特爾ASML臺積電
基本上是一人單挑美國幾大高手。
如果5年后,華為在EDA光刻機芯片上追平了,以后外國就沒什么能夠封殺華為了,華為在10-20年后,產值將達到5000億美元以上,將超過蘋果豐田三星,成為世界第一 科技 制造企業。
光刻機成功的可能性有80%以上,華為搞IDM非常正確!非常支持,希望華為成功!
上海華為數字能源招聘offer一般多久釋放
一周。根據查詢上海華為數字能源信息顯示,招聘offer一周釋放。但有的三個月也有,半年也有,還有走著流程走著走著就不發的也有。部分面試后3-7天后收到面試結果,有些企業由于應聘人才較多或者其他因素,會需要2周的時間,確定后企業HR會與人才商議入職時間,發送錄用通知。
華為上海研發基地,占地2400畝,預計提供1.5萬就業機會
據青浦出讓地塊交易結果可見,2019年1月17日,由華為以10.22億競標所得。
有句過期的電視廣告語,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1世紀什么最貴:電話費,電話費里流量費約占85%,甚至更多。
5G時代即將到來,美國以安全為借口,對華為的打擊可以看出,5G之爭背后帶來的將是巨大的經濟利益之爭。
我們暫且把流量比作水。
3G時代我們要喝水,需要用容器先接著,等容器接滿了我們再拿起來飲用。
4G時代的到來,像是架起了自來水管道,我們喝水,無需再等待,隨時拿起杯子即可飲用。但要用水龍頭里的水去灌溉農田,發電等還是有些奢侈的。
5G時代的到來,會讓人不需要再考慮水的問題,江海湖海任你享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以上舉例暫且放下,我們來談談5G對生活的影響。
4G的帶寬在與有線的光纖相比較之下,還是遠遠的落后不少,傳統的公司或對流量要求較高的直播行業,還是需要有網線做為快流量的支撐管道。以后只要買路由器就好。
3D全影解析需要較大的帶寬支持,有了5G的帶寬后,這一技術將變為可能。
在自動駕駛領域,實時的數據傳輸,服務器之間對各種突發情況做出的判斷,等需要巨量的高速流量作為支持。
不知你是否去過網吧,早期個別網吧為了節省成本,只需要購買一臺性能好的服務器,其他的全由顯示器作為展示。 試想下,若有了高速流量的支持,世界上只需要一臺超級計算機,每個人在上面只需要注冊一個賬號,自己所需要的操作系統,存儲空間,軟件等均安裝在上面 ,手機電腦統統淘汰,所有的用于計算的過程全在超級計算機上實現,所有的展示均用顯示器即可,那將會節約多大的硬件成本,未來不可估量。
……
5G將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光是流量方面的,5G技術,5G芯片等均需要強大的技術、人員等進行支撐。華為上海研發基地的建成,預計將是華為作為5G全面推進的主戰場。給上海帶來了蝴蝶效應也將不可估量。且看時代的發展,跟著小白一起踏入全新的時代吧。
華為自動駕駛招聘上海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華為 自動駕駛 招聘、華為自動駕駛招聘上海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